媒体矩阵

文汇:海量数据有望“随身带”,上理工顾敏团队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突破光存储技术瓶颈

2021-02-26141编辑:董真摄影:


在科幻片里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,主人公从口袋里掏出微型设备打开海量数据库执行任务。倘若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不必再拿着沉甸甸的硬盘拷贝数据资料,而能轻松地在口袋里携带一个“大数据中心”,这将是多棒的体验?

北京时间2月25日,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传来好消息:未来光学实验室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顾敏院士团队,论文“基于上转换共振能量转移的纳米级光学写入技术”发表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,在光信息存储技术领域让海量数据实现“随身带”有了可能。

据顾敏院士介绍,到2025年,全球生成的数据总量预计达到175ZB(泽字节,1 ZB等于10亿TB即太字节),如果将这么多数据存储在蓝光光盘上,则光盘堆栈的高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3倍,开发能够容纳如此大量数据的存储技术迫在眉睫。

不断增长的信息存储需求导致大数据中心的广泛使用,这些数据中心能量消耗巨大,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%,且依赖于基于磁记录的硬盘驱动器,不仅存储容量有限,使用寿命一般仅3至5年。

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光存储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。但是,光的衍射性质限制了可达到的信息位大小,限制了光盘的存储容量,至今仍被限制在几个TB。”顾敏院士直言,利用激光实现的光存储技术有望解决此前的技术瓶颈,同时可以有效节省成本。

研究团队通过镧系元素(稀土元素之一)掺杂的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和氧化石墨烯结合,实现低功率的光学写入纳米级信息位(纳米级是指1至100纳米的大小,其中1纳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),为下一代光信息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案。

研究所开发的亚衍射光学写入技术将大大提高数据密度,可以生产出在所有可用光学技术中具有最大存储容量的光盘,预计1张12厘米的光盘数据存储量可以达到700TB,相当于28000张蓝光光盘的存储量。

此外,此技术使用一种新的纳米复合材料,将氧化石墨烯与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结合在一起,使用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将亚衍射信息位写入纳米复合材料,在结构光照明下局部还原氧化石墨烯,还原氧化石墨稀的过程通过共振能量转移来完成,从而降低能耗,延长光学器件的使用寿命。

与传统光学写入技术使用昂贵且笨重的脉冲激光器相比,此技术使用便宜的连续波激光器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
这一系列创新发现为大容量光数据存储技术提供更便宜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,同时适于光盘的低成本批量生产,应用潜力巨大,为解决全球数据存储挑战开辟了新途径。鉴于此研究成果的重要性,Science 主刊也作为Research Highlight报导此研究成果。

该研究工作由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顾敏院士团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联合研究完成。


来源:文汇  记者:李晨琰

原文链接:http://wenhui.whb.cn/zhuzhanapp/xue/20210225/393326.html?timestamp=16142328150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