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理人物

【上理封面人物】机械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团队:点面结合 用心焊接人才培养“电路”

2019-04-022733编辑:摄影:

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支教师团队,在学校层面,他们承担着面向全校的电气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,每年覆盖学生三千余人,团队成员共获得“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”称号十几余次;在个体层面,他们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,共摘得高含金量的全国性奖项33项、省部级奖项百余项。无论是在三尺讲台,还是课外时间,团队都努力呵护每位学生的成长,用心焊接人才培养“电路”。他们,就是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团队。

会“移动”的办公室让课后答疑不下线

如果你想选电气系开设的《模拟电子技术》,必须在选课系统开放的第一时间,就掐着表进去“秒杀”,晚点可能就选不上了。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同学们都不陌生,也侧面反映了“电工电子”基础教学团队的教学魅力。

从《模拟电子技术》,到《电工与电子学》、《电路原理》、《数字电子技术》……电气系基础教学团队负责全校的电气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,开设的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,半数以上的任课老师获得过“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”称号。

除了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,任课老师们还搞起了“移动”办公室,也就是说老师们都不去学院坐班,而选择教学楼就近的教室进行答疑,为刚刚开始接触电气专业课程的同学们提供更及时、更方便的帮助和指导。对此,电气工程的张同学深有感触:“在课程的当天,办公室就一直会有老师在,如果上课时有一部分知识没有理解,下课就能直接去旁边的办公室请教老师,有利于我们及时地消化新知识。”

三次成为“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”的刘牮老师更是紧跟时代潮流,为同学们开设了网上教学平台,进一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:“有的时候学生后面还有别的课,不能及时来办公室讨论,为了方便给他们答疑,我就开设了这个网上平台。学生有什么问题就直接在上面问,大家一起讨论,我也会把自己的解答写下来拍给他们。”

创新培养模式让社团“直通”实验室

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、一等奖,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,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,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……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,电气系几乎每年都能交出亮眼的成绩单,十来年间,斩获国家级荣誉33项,刷新着各类比赛的全校最好成绩。

这支创新创业的“超强战队”每年指导学生近百人,形成了团队指导创新创业的“品牌效应”,指导老师夏鲲连续6次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指导教师,并于2016年被授予上海市育才奖。由于突出的创新创业成绩,学校今年还将承办2019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的比赛。

“树立环境启发下的本科生、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重要,简单地说,就是要营造起良好的学风和创新创业氛围。”电气系系主任夏鲲老师说,EE-CUSP社团的成立和运行就是举措之一,对电力电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聚集在社团中一起准备比赛、做项目,有进一步兴趣的同学还能由此加入现代电力电子实验室。EE-CUSP社团社长李翔解释道:“其实是用学生社团的影响力打消许多同学对‘实验室’的畏惧心理,通过‘学生社团-本科生实验室-研究生实验室’这样阶梯式的结构,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,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,往年有一半参与竞赛或项目的本科生选择保研、考研。”

在学生团队内部,也形成了本硕贯通的模式。学生李涵是全国科研创新竞赛的“获奖达人”,本科期间他就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创立了航空科技公司,“当发现学弟学妹的项目遇到瓶颈时,我也会帮忙推进,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比赛经验,通过方法的讲述让同学们少走弯路,大家在一个融洽的创新创业环境里就能快速成长。”

聚焦人才培养“电气精神”在传承

良好的“传帮带”是电气系教师团队的传统。2014年入校的袁庆庆老师就十分感谢给了她许多帮助和指点的王楠老师。“王楠老师会邀请我去听他的课,下课后根据听课笔记帮忙梳理上课的难点、重要的知识点,一起探讨授课技巧。在我整理、构思完自己的教案以后,王老师还会不厌其烦地听我讲课,并再给出改进的建议。”正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耐心指导下,袁老师也成长为一名十分优秀的老师,去年还获得了校课程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。

此外,在传递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,还有生生不息的工作热情。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的老师们来说,暑假里整段的时间都是“奢侈”,夏鲲说:“假期是备赛的黄金期,基本几天一场比赛,整个暑假就被铺满了。特别是有实物演示的,比赛中出现任何闪失都会失败,所以作为指导老师,从基础训练到装置设计,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到。”

在一些人看来,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一项需要搭上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苦活,但团队的老师们却乐在其中。“竞赛的题目都是围绕社会上的工程热点,跟实际结合得很紧密,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一想到这层,我们就觉得充满了干劲,再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想过放弃”团队的谢明老师说。

从基础教学团队、专业课老师,再到创新创业指导团队,电气系教师团队的每位老师都满怀热情,正是这些人才培养的热情汇聚成了“电气精神”,在一代代传承中续写着电气系新的辉煌。


封面图:王博

文:李卉云、白一清